Adobe Photoshop教學以下參考看看 有關於Adobe Photoshop教學很詳細喔!數位比較王http://beb.anyday.com.tw/article/PHOTOIMPACT 使用說明http://www.twivs.tnc.edu.tw/tht/teachphotoimpact/photoimpact.htm維基百科 Adobe Photoshop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Adobe_Photoshop&variant=zh-tw數位資訊搜尋-Adobe Photoshophttp://mag.udn.com/mag/digital/shdoc.jsp?f_KW=Adobe+Photoshop&Keywords=Adobe+Photoshop&searchtype=udndata&channel=index(先開新網頁用網址複製貼上)http://www.twivs.tnc.edu.tw/tht/PhotoImpact教學單元/index.htm我們看到的圖都幾乎是所謂的「RGB」R:紅色 0~255 G:綠色 0~255 B:藍色 0~255所以RGB的圖都是由這三顏色去混合出來的每個顏色又有0~255種顏色,所以是256種變化所以R有256、G有256、B有256 所以=256*256*256=16,777,216 1677萬色是一個「點」就有這麼多的可能(就是1677萬種可能的配合)一個點就是所謂「一個像素(pixel)又稱畫素因為我們的圖是由「點組成的」,所以我們又常聽到「點陣圖」,上面就是「很多點」,排列一群又稱「陣」所以影像處理就是在「改點的顏色」RGB:這種類型的圖片,多用在一般拍照的照片、網頁、及一般的互相流傳,但真正印刷是不可以的CMYK:這種是專門印刷要用的,有4個顏色組成。我們較少看到這種格式,用Coreldraw或Illustrator的時候,要交印刷廠時,你如果有用到照片,就一定要用CMYK的格式了。如果你要轉CMYK,從「影像/模式/CMYK色彩」,但你觀察一下顏色的變化一下,其實是不太一樣的。RGB 因為是「色光」所以顏色「較鮮艷」CMYK因為是「色料」所以顏色「較沒亮麗鮮艷」當你開一張圖的時候,第一個直覺動作就是要看它上面是CMYK或RGB它會影響到你操作時的功能,CMYK是很多功能都不能用的開新檔案:如果沒有任何檔案是不會有功能的「檔案/開新檔案」注意的是:寬和高有單位,一定要用「像素」除非有特別指定其他解晰度:(一般稱為DPI) 平時我們用在照片或網頁都用「72DPI」這是一個標準的值,大家都這樣用的。但印刷時的標準是「300DPI」但為了安全起見,我們會用到350DPI。所以印刷的圖片是CMYK的350DPI。C:青藍色 M:粉紅(桃紅色) Y:黃 K:黑色早期的CANON多為180DPI,SONY目前查到是72DPIDPI和印刷有關,理論上是越高越好,但印刷的要求是300DPI,再大只是浪費容量和處理速度而已,處理大圖是需要很快的CPU、很大的記憶體,及精準的螢幕顏色的,所以花下來不少錢1200萬像素的數位相機原比例做350DPI,所以這張圖的實寬1.5公尺、高1.0公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用350DPI的原因還有我們用JPG是壓縮過的,所以圖才很小。色彩模式:很重要,很多人都沒在看,要選「RGB」才對,因常會跳到「灰階」要小心一下要用「8位元」,不能用「16位元」由於右邊的小視窗實在佔了太多工作區了,所以我們只要留下最重要常用的三個:圖層、路徑、步驟記錄。作法:先拉出圖層,其餘二個丟進去他的小視窗,會被拉進去,這樣一個視窗就有三個功能了。一般除了是photoshop的專用檔外,捉進來的圖片一定是只有「一層」,就是所謂的「背景」「移動工具」:最常用的,就是可移動「圖層」內的物件背景層預設是「鎖定」不能移動的,因為只有一層,還可移動,那太危險了。如果圖層出現鎖頭,就是鎖住不能移動。但如果我想移動背景層呢?在背景層中快點二下,會出現一個轉成一般圖層的畫面「新增圖層」,你可重新命名,或就點「確定」用它給你的名稱就好了。如果一般圖層要變回「背景」?不是放一個鎖哦(雖然這是鎖定沒錯,但我要的是背景,也不改名字(這是假的)。要用圖層小視窗的右上方,小黑三角形,「影像平面化」影像平面化是一個「極危險」的動作,因為它把「所有的圖層合併成一層」,表示你沒有其他圖層了,只有最基本的一層,也代表你「不可能再改了」,所以你辛苦做的圖層都不見了,如果這時你又存檔,「那就完了」例如:我作了一個網站的「版型」那什麼時候要用到「影像平面化」呢?就是做好後,「要取得其中的某一區塊時」Jpg的圖檔是只有背景層,因它是結果要注意一下:底有二種,如果出現方灰格是「透明」表示什麼都沒有;如果出現白色,就是目前是白色,很多人常以為白色是沒有。其實白色就是白色。你一定要在「透明的圖層上設計」不能畫在白色的圖層上白色都為底較多所以要在圖層視窗的下方做「建立新圖層」產生新的空白層再來畫前景色的色盤中,有三種較常見的表示顏色模式CMYKRGB# 網頁的HTML在用的,這是16進位在工具列中右下有黑色三角形的表示「裡面還有子項,就是其他工具」按久一點就會出現了矩形選取工具:畫了之後,只要在選取區之外點一下就會「取消選取」,就等於「滑鼠右鍵/取消選取」。在選取區內按滑鼠右鍵,就是移動選取區有關於選取區:只要還沒填色,選取區都是沒什麼意義的。成形才有意義,所以就是要「填色」所以填上顏色就變成一個物件了填色:「編輯/填滿/前景色」移動物件和移動選取區不一樣的移動選取區:矩形選取工具在選取區內 才能做選取區的移動物件的移動:選「移動工具」,再移動物件選取區:選取後,按「del」可刪除選取區選取工具時上面有4個: 1.新增選取範圍:這是「預設的一般模式」,最好要停在這個模式2.增加至選取範圍:就是選取區的相加。右下方出現加號。3.從選取範圍中減去:就是選取區的相減4.與選取範圍相交:就是選取區的交集如果我做好的檔案要怎麼存?1.存最重要的原檔(母檔),就是.psd。「檔案/另存新檔/格式 第一個.psd」2.如果對方說要存成.jpg(最常用)其實有二種方式 (1)「檔案/另存新檔/格式 .jpg」,我較不建議你用這個,因為你無法預覽圖的壓縮情形。 (2)用這種 「檔案/儲存為網頁用/jpeg/品質:70-80」有關品質:如果你是要做網頁的人,品質在50-60之間就好了,因為網路傳輸要快,檔案就不要太大,50-60的品質已算可以了。但我們一般寄給人家的照片,可用70-80,因為希望較佳的效果。所以如果你交作業,可用到「品質70-80」3.如果對方說要存成.gif(最常用)其實有二種方式 (1) 「檔案/另存新檔/格式 .gif」,我較不建議你用這個,因為你無法預覽圖的壓縮情形。 (2)用這種 「檔案/儲存為網頁用/gif/顏色:256」如果以後背景有透明的,還要把「透明」打勾。畫出「正圓或正方」按shift要在「新增選取範圍」時:相加的快速鍵:先有一個選取區了,按「Shift」相減的快速鍵:先有一個選取區了,按「Alt」選取區從中間展開:要按Alt作同心圓的時候就要用到了若要做「外框」,從「編輯/筆畫」可填在內、外、中若要做「中」,從不要有選取區。因為它會跑不出去「外」一半選取區要移動,有二種方法:(用方向鍵)小幅移動:往四個方向(方向鍵)隨你,按一次(方向鍵)=1px(像素)大幅移動:往四個方向(方向鍵)隨你,按shift+一次(方向鍵)=10px(像素)任意變形:先畫好物件,「編輯/任意變形」快速鍵是Ctrl+T若確定要的話,按「移動工具」會問你要不要套用,就說確定。文字的基本功能:就是「T」 (就是第一個水平文字工具)點一下,就是字的「落點」從這裡開始打,打入文字再來調要改大小:在圖層的「T」層的「T字上快點二下」會自動選取所有的文字,再來調大小、顏色十字可「移動字」有關圖層的順序:圖層看到的順序是「由上往下」所以「上疊下層」若要移動圖層,直接按圖層,左鍵按著會出現手形,再調整你要的上下順序。「編輯/變形」:有更多其他的變形功能這裡要用到一個新的功能, 「圖層的複製」:把目前的圖層,拉到「建立新圖層」,就會複製出一樣的圖層,後面名稱會多了「拷貝」二個字,表示是從別人複製過來的。快速填上「前景色」:先選好前景色,「Alt+倒退鍵(←backspace)」快速填上「背景色」:先選好背景色,「Ctrl+倒退鍵(←backspace)」羽化:選取區的上方有一個「羽化」就是邊緣柔化預設值為「0」就是利邊沒羽化切出柔邊的圖(很常看到),就要鍵入羽化的值圖的大小(像素)會影響羽化的值,400x400 和4000x4000 一樣用羽化10,在400很大,在4000幾乎看不出來,所以你要先了解目前圖的大小,再決定羽化的值羽化要注意的:1.作完羽化,上面要記得調回0,我們在0時最多(最常用)2.如果選取區的範圍「小於羽化值」會出現「警告:沒有選取多於50%的像素…。」表示選的範圍太小,不能做羽化。3.如果羽化邊太接近四邊緣,可能會出現「利邊」這是不對的,要小心,除非這張圖就是裁起來的樣子,不會再更改了。從選取區打上值,一般都稱為「主動羽化」就是決定一定要羽化了,這樣其實是較不好的。建議用「被動羽化」:羽化值就是常用的0,選出範圍後,「選取/羽化」給羽化:值。若太多的話,就復原,「編輯/重做」可復原上一個動作。快速放大:ctrl+「最右邊九宮格的+」快速縮小:ctrl+「最右邊九宮格的-」注意比例,是400*400 所以大張那張要縮小可以用變形調整各張的比例。千萬注意:圖只能「由大變小」,「不能用小變大」會失真。其餘的自已做。固定尺寸:一定要很整準的尺寸,就必須用數值的像素。單位可改:點一下,滑鼠右鍵/可改單位假設若要裁100*100的大頭圖,若超過了,怎麼辦?可用「影像尺寸」調小,以符合你要的圖,再複製到另一個新檔貼上。做完要調回「正常」不然會被鎖住導線(或參考線):不會印出來,只是協助你的線。尺標一定要先打開,「檢視/尺標」用移動工具,從尺規拉進來,會出現參考線,可移動若不要,把它拉回尺規內水平(垂直)單線:水平單線是一條寬:自動和螢幕同寬、高:1px(像素),所以就是變成「線的感覺了」,其實「矩形」。垂直單線是一條高:自動和螢幕同高、寬:1px(像素),所以就是變成「線的感覺了」,其實「矩形」。如果在400*400的版面中,水平單線=固定尺寸的 寬400、高1。這是一個選取區,必須填上顏色定義圖樣:就是把範圍變成圖樣,可用填滿圖樣,讓它舖滿畫圖先選你要的範圍(有作羽化,不做也可的),複製/開新檔案/貼上再全選,背景色眼睛關掉,編輯/定義圖樣/名稱:隨你,不打也可/選取區取消,這張圖的眼睛關掉,做「版面尺寸」約800*600新增一個圖層,「編輯/填滿/圖樣/自訂圖樣的小三角形,找剛那張」會自動舖滿「影像」:影像尺寸:版面和圖一起變。版面尺寸:版面變,圖不變。(有圖要留在那個地方的選擇)套索工具:左鍵按著不放,繞出的形狀就是選取區。不規則的形狀多用在裁出不規則的圖片,但如果沒加「羽化」,圖邊角太利,是不太好看的。多邊形套索工具:這是「直線式」的選取區。點一下放掉,會再繼續下一點,描邊,如果出現右下方的小圓點,就是要「接合」了。按「空白鍵」,可平移畫面。圖要放到新的檔案還有另一種作法也可以:選取複製開一個新檔800*600結果原圖太大了,可以縮小(由大變小,所以可以)貼上因為飛機超出太多了,所以版面縮到很小,約12.5%再用「任意變形」,記得要按shift拉(等比例),才不會變形磁性套索:會自動捉邊緣,但不準,這功能不是很好用。如果遇到二個顏色很接近,就可能會誤判了。寬度:就是要捉的嚴格程度。數值越小越嚴格魔術棒:會自動選取你點下去那一下的「相近顏色」容許度:越小越嚴格天空的顏色很平均,所以要選天空,再做「選取/反轉」就能選到了或先選選取工具,再滑鼠右鍵/反轉選取這張有什麼地方怪怪的?圖檔的標題列怎麼是「索引」應是RGB才對索引:表示這是「256色」的也就是1個PX只有256種變化,所以顏色會較不夠,且因顏色不夠,所以很多功能都無法使用了。我們必須先轉成RGB才能編修,「影像/模式/RGB色彩」先轉成RGB模式,把背景層快點二下轉成一般圖層(才能去背啊)拿魔術棒點白色的背景,還有很多白底,要一個一個點,實在麻煩,所以按SHIFT做選取區相加,會一直連著選下去所有的都去背好了,開另一個檔案,先調成寬約800用移動工具把小女生拉過去另一張再用「任意變形」縮小(一樣按SHIFT),再做旋轉相近色:先選你要的顏色(假設是白色),「選取/相近色」會把所有白色選起來,有些都留的白色也都被刪了,變成又要補回來,小女生就不適合用這種方法了(康乃馨這個就較適合,所以要看情況用功能)裁切:裁下來你要的區域。不過不建議你用這個功能,因為如果你存檔了,原圖會被覆蓋,救不回來了。選後按enter確定,原圖變小了,如果你作「儲存檔案」會真的蓋掉原來的大圖,但他會問你的壓縮比例(最大12 最小0)。較建議用「選取區」,再做開新檔案,這樣不會影響到原圖。切片工具:這更少用了,把一張圖片切成好將塊。早期因為網路的速度太慢(都用數據機),所有有時圖片太大張就要等很久,所以就有人把一張大圖切成好幾張小圖這樣要傳就較快了。但現在網路很快了,所以也沒人這樣做了。如果你不想看見「切片」,「檢視/顯示/切片」不要打勾污點修復筆刷:先選刷子的大小(如果刷子的圓直徑沒出現,重開機才會再出現),它會捉附近顏色的,但不太精準。點狀較好處理,線條狀就可能捉到別的區域了。修復筆刷:先選刷子的大小,再按Alt滑鼠左鍵點一下(找乾淨的地方)放掉Alt再去塗髒的區域。修補工具:先選不要的區域(髒的),再拉到乾淨的區域,會蓋掉原來的,但區域不要選太大。如果乾淨的區域比髒的區域小,就無法蓋掉了。紅眼工具:一般閃燈都是直接打,眼睛常會反光變成紅色的一圓點因為我們沒有真的紅眼的照片,所以自己「模擬」,前景暗紅色,筆刷工具,先選旁有柔邊的圓筆刷,再直徑50PX,點自已的眼睛,假裝反光變紅眼了,再用「紅眼工具」點紅色,紅色會自動消失。鉛筆工具:和筆刷不一樣的是,它沒有柔邊,一定是利邊。就可畫出很精細的圖,最有名的精細網站:www.nightfair.com.tw顏色取代工具:可以塗上別的顏色,又保留原來的色階層,和筆刷不一樣的哦仿製印章:很重要的功能。決定筆刷的大小直徑,按住Alt點一下要開始複製的地方,再去塗你要放的地方,就會複製過來了,但要「同時看目前塗的地方和十字的來源區」,如果遇到很小的區域,就要把筆刷變小了 藝術步驟記錄筆刷:和步驟記錄筆刷操作功能都一樣,只是出現的「藝術效果」。先把圖都轉成約900x600左右來做 橡皮擦:很重要就是擦去的地方會變「透明」。一般都選有柔邊的這種刷頭,再刷去不要的地方。背景橡皮擦:把同色的區塊刪除變成透明。先找一張圖約900*600把背景層轉為一般圖層背景橡皮擦工具先選適當的筆刷大小塗不要的區域,如果塗的範圍太寬鬆就是容許度太大漸層工具:要先選前、背景色,因為預設值是由前景到背景。先作「字的漸層」打上文字,別管顏色了新增一個空白層,站在空白層按ctrl點字層,會把字的形狀變成選取區捉過來,字層的眼睛關掉(以免干擾)選適當的前背景色再做漸層工具,進入選取區拉方向(按shift才會垂直)如果要做陰影的,可再新增一層,作羽化、變形、傾斜,再拉到漸層的下層上方有一個黑色往下的三角形,內有其它的漸層色版,第二個其實也很重要「從前景到透明」如果你要的漸層不只二種(前背景),就要自己調了。從左上的漸層色點一下,可「編輯漸層色板」,進入後,在橫板上點一下,會出現新的檔色板,可調你要的顏色,如果不要,再拉出去就消失了每一個三角形的檔板左右又有菱形的小檔板,可控制顏色的範圍如果調好了,在「名稱」打上名字,並「新增」,會出現在上面的色板樣式中漸層填充工具包括五種分為『線性、放射性、角度、反射性、菱形』。漸層較常見的方向有三種:線性:預設值,最常用。放射性:就是圓形,一般作亮面。角度漸層(錐形)圓形漸層:先作一個底,可以做漸層新增一層,畫圓選取區站在圓層上,選前景色(球的顏色),和白的背景色選漸層/放射性漸層進入拉亮面,如果方向不對,可把上面的「反向」打勾,或前背景互換。格線:一格一格的線(不是導線或參考線哦)可自行設定開一個800*800的版面,我想畫圓,可是要「同心圓」所以要找出「圓心」800的一半=400先開格線「檢視/顯示/格點」,我要設定成400為一格「編輯/偏好設定/參考線與格點/格點:每格線400 「像素」 細塊:1(就是沒有小細塊)」站在圓心,選圓選取工具,按住shift和alt 會從中間展開且正圓再選「角度漸層」前藍背白進入「編輯漸層」作藍(前景藍)、白、藍、白、藍、白、藍再出去拉cd的亮面,從中間往外拉,再做小的同心圓,按DEL剪掉中間的做「筆畫」、「陰影」可用「滴管工具」捉別人的顏色。冒煙方法:先用前白,筆刷有分叉的,多點幾下再用指尖,指尖的筆刷有分叉的。文字工具:只要用「水平文字工具」就好了如果你要變直式:可用「水平文字工具」在左上方「更改文字方向」就可變直、變橫如果要變成選取區:(水平文字遮色片),還是先打上「水平文字」,再新增圖層,站在空白的新層上,按ctrl點文字層,就會捉到字的選取區了。在文字工具時,上方有一個「建立彎曲文字」:可做字形的變化「切換字元和段落文字視窗」:這個就很重要了,裡面有一些字距、列距…的調整。假設我要打字在上面,又要對齊先字調到適當大小,列太擠了,打上文字:新增空白層,站在空白層,按CTRL點字層,捉他的選取區文字層的眼睛可先關掉,做「選取/修改/擴張 約2」再做「選取/羽化 約5」填上白色(如果效果不明顯,可填二次)站在空白層,按CTRL點字層,捉他的選取區,再按Del剪開,就會出現中間透明的效果了選取區取消,你會發現,他放在那裡都是透明的,質感不錯筆型工具:選取區都是「點陣的」,所以邊緣會有鋸齒的小小缺點。但「向量的」就不會了,所以「筆型工具是向量的」筆型工具:有人稱「鋼筆工具」、「貝茲曲線」都是一樣的意思是用在「去背」較多。選了筆型工具後,上面的預設值會停在「形狀圖層」這是不對的,改成「路徑」為什麼不能形狀?會捉前景色去填區域,沒人這樣做的…去背:按空白鍵不放可平移畫面。點一下,再點第二點不放,拉弧線,一個節點會出現左右搖臂,但如果我做下一個節點,因為左遙臂在我的目前的節點之前,它會干擾我,所以要用Alt點一下目前的節點,把前面的搖臂去除,這樣要畫下一點較好對。畫到一半,要調整搖臂要按住Ctrl可作調整。設整後,可繼續畫,但要去點目前最新畫的節點,讓它接起來,才不會破洞,再繼續畫(描)鋼筆要接合,右下會出現圓。接合後,去小視窗的「路徑」,你會發現多了一層,預設叫「工作路徑」也可以把路徑儲存起來。在進階的運用中,可結合eps檔,做匯至Illustrator…我們會用coreldraw來做路徑=鋼筆畫的造型。路徑如果不見了,可點「路徑」的「工作路徑」把「路徑」轉成選取區,選「路徑」小視窗,下方左數過來第三個「載入路徑作為選取範圍」(就是轉為選取區啦)。有二種方法:1.把工作路徑拉到「載入路徑作為選取範圍」 2.站在工作路徑上點「載入路徑作為選取範圍」回到圖層確定站在圖上才複製的到東西,複製/貼上。更快的方法「ctrl+J」(複製+貼上)如果只要交乾淨的符合大小的區域且去背,要用矩形選取工具選全部(先不用管它準不準),複製/開新檔案/貼上,背景層刪掉,就是符合大小且去背了。路徑選取工具:可移動作好的「全部路徑」。直接選取工具:可針對「單一節點」調整。增加錨點工具:可「增加節點」。刪除錨點工具:可「刪節點」。轉換錨點:原來的直路徑可變成可拉弧形,或弧形變成直的。就是二個可切換。形狀工具:上面還有一些預設的造形可選,畫出來是「路徑」,要轉成「選取區」並「填上顏色」(最好是新增一層)。滴管:這較重要,選目前的顏色,如果看到別人的網頁,但又想知道他用的顏色,可先按PrintScreen先拍下畫面,開新檔案/貼上,再用滴管去探,就知道了。度量工具:我們常會用選取區的複製/開新檔案 就會告訴我們目前的「整個大小」。快速遮片:只有黑和白,我用筆刷塗黑,但出現紅色,如果轉回「一般(標準模式)」紅色就是=選取區,意思是用顏色來做選取區。剪裁遮色片:我如果想把一張圖置入一個範圍,你會怎麼做?目前你學到的是站在圖按ctrl點字層,得到字的選取區後,再複製目前在人圖上的字選取區,再貼上產生新的圖層。圖層樣式:由於有些效果太常用到了,所以就整合成一樣「樣式」。1.圖層右邊空的地方快點二下2.下面左邊第二個「增加圖層樣式」3.「圖層/圖層樣式」調整圖層:就是可單獨調整目前圖層的「和顏色、明暗…有關的」功能是控制「下方」的圖層,如果刪調整層,並不會刪到有圖的圖層,只是調整的效果不見了。色調使用「影像/調整」色階:左白右黑,每個人的分佈山形都不太一樣曲線:拉出一個好像S形,能變亮且對比增加。整體較有立體感。亮度對比:這也蠻常用的色相飽和度:極常用。如果上方是「主檔案」就是全部的顏色。如果把「上色」打勾,可做出類似復古風去除飽和度:會變成灰階。取代顏色:可先用滴管探你要的顏色,再改選取顏色:如果我希望其中的一色較艷,例:較綠。這功能也常用,如果我只想改一色較強時。相片濾鏡:如果我拍太冷色(偏藍)或太暖(偏黃)可用此修正負片效果:就是黑白的相反高反差:只留下黑和白,常用的美工效果有關濾鏡:早期的底片拍照,濾鏡要在拍照時就先加(鎖在鏡頭前,看你的口徑多大就買多少mm的)可是我有可能有很多支鏡頭啊,又不同口徑。但現在數位已沒有人在用「有顏色的濾鏡」了,因為Photoshop太方便了,要什麼顏色的感覺就自己調就好了「濾鏡」下。液化:這也是新的功能,有點像「指尖」壓著顏色會變。這很耗資源,圖不能太大,不適時拉出方向性的一些線條。想像力無限:800*600 底為黑色新增一個圖層,畫出一個不規則的選取區(套索),羽化約15,填上白色,選取區取消「濾鏡/扭曲/波形效果」,產生器數目:就是波形的樣子,如果數量不夠,自己複製煙層,再做「濾鏡/扭曲/波形效果」字也可,先做上層黑,下層白的字,下層的白字往右往上移動一些(約1-2PX)按SHIFT把二層字都選起來,做「合併圖層」變為一層,再做「濾鏡/扭曲/波形效果」。「濾鏡/模糊」動態模糊:可選擇模糊的方向。有時可搭配「風動效果」高斯模糊:很常用。就是我們平時做羽化的柔邊。很多人像攝影都會用到這功能,做出濛散的感覺。「演算上色/雲狀效果」:都拿來作雲及「底圖的線條」。作雲:前藍後白,「濾鏡/演算上色/雲狀效果」「濾鏡/演算上色/光源效果」:這是模擬打光的浮凸效果。「濾鏡/演算上色/反光效果」:模擬太陽光打下來。
1
留言列表